1回頂部 味精學名谷氨酸鈉,您可不要一看它有化學分子式,就以為它是化學物質,也不要一看它的名字這么長,就覺得頭疼。其實很簡單,谷氨酸是一種氨基酸,而鈉是一種鹽,味精其實就一種氨基酸和鈉鹽的結合體。說得更簡單一些,如果熬湯的時候,您熬的不是青菜豆腐湯,而是一鍋雞湯的話,您可能會有這種經驗——往雞湯中加一些鹽,味道會更加鮮美。這是因為雞肉當中富含谷氨酸這種氨基酸,您又放了一些氯化鈉鹽進去,便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制造了谷氨酸鈉,也就是味精。所以,味精既不是化學物質,吃了也不會掉頭發,而且富含營養。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,味精對健康有益還是有害,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。在一次中國國際食品及食品加工和包裝技術設備展覽會上,專家肯定了味精對健康有益、味精是綠色食品的說法。 味精的出現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。1861年,德國的一位教授從小麥的面筋當中,第一次提取出味精的組成成分谷氨酸。后來到了1908年,日本的池田菊苗又從海帶煮出的汁當中,分解出味精,作為人工調料第一次投放市場。目前,國外均是以糖、蜜作為原料來生產味精,而在我國呢,用的是玉米或者大米這樣的糧食作物來生產味精。 味精對人體是無害的,而且富含營養,那么,它到底是怎么產生鮮味的呢? 原來,人的味覺器官當中,有一個專門的氨基酸受體。我們知道,味精叫做谷氨酸鈉,是一種氨基酸鹽,當它被用于菜肴而被人們食用的時候,就會刺激位于我們舌部味蕾上的氨基酸受體,這樣我們就可以感到可口的鮮味了。 其他熱點文章鏈接: 2回頂部 我們都知道蔬菜當中富含多種維生素,非常有營養,但是還有很多人只喜歡吃肉,不喜歡吃菜,甚至有人沒有肉連飯都吃不下去,時間長了就會造成厭食和偏食。為什么呢?這是因為肉中富含谷氨酸,味道較重,而蔬菜就比較素淡,所以,肉吃多了,誰愿意再去吃淡而無味的蔬菜呢。因此,我們在炒菜的時候,稍微放一些味精,就可以使蔬菜的味道更好,使人們更愿意吃它,從而抑制厭食癥與偏食癥的發生。中國的藥膳學認為,味精可以增進食欲,改善體質,也是這個道理。 因為油的煙點是240℃,而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在220℃的時候,就會變成焦谷氨酸鈉。焦谷氨酸鈉雖然沒有毒,但是也一點鮮味都沒有了。所以,避開油的煙點放味精最合適了。 既然味精對人無害,是不是放多少都無害呢,還要有一個限量嗎? 1987年3月,第19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法規委員會議上決定,取消對食用味精加以限量的規定。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在搜集了9000種以上的文獻并核實試驗數據后,又進行了新的動物實驗(FDA),得出了“按照現在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,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沒有任何障礙”的結論。 其實,我們剛才說的這個不必限量,是針對人的安全性而言的,也就是說,您吃多少味精,對您的身體健康都不會有任何的影響。但是,這也要依靠菜的味道來定,正確的用量應該是食物量的0.2%~0.5%,具體用量應根據您的口味來定。味精只是為了增加菜的鮮味,但如果放多了,鮮味反倒讓人無法承受。 其他熱點文章鏈接: |
賬戶未綁定手機號
綁定 ×